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名镇杨柳青”,欢迎赏阅

继3月31日美国最大简体华文报纸《新世界时报》发表拙作《杨柳青年画是怎样鼓起来的》之后,6月8日,该报再次介绍杨柳青年画,在“海外拾贝”专栏(赵实先生负责)发表拙作《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题目改为《中国杨柳青年画应该一鼓再鼓》,内容有微调。

现将原文发布如下:

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作者:虹光圣境(原名金胡子)

发表了《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一文后,有的读者对其中道理表示不理解,认为所谓“鼓”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其实,这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而造成的。

为了说清其中道理,让我们从一个玩小游戏的故事说起。2016年春节期间,一个同学群里,我的同学玩抢红包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说,她几乎每次都抢不到,要不就是抢到钱最少的。而且,不只是在这个同学群,在十几个群里都是这样,连续十几天了。

我想,这本来是小游戏,也没几块钱,但如果把这种失落的情绪带到其他方面就不好了。现在她已经受到了一定影响,即十几天在十几个群里都是这种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再延续和扩展的话,对她的“运气”确实有影响。

于是,我就等她在群里偶尔抢到一个几分钱的“最佳”时及时为她“点赞”。她高兴了,紧接着就又是一个“最佳”。于是,她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说,因为你的“内缘起”改变了。她问我,什么叫“内缘起”。我说,所谓“内缘起”不是你的思想问题,而是你的“心”。这位同学当年是我们这里的高考理科状元,非常聪明、有灵气。一言之下,她居然听懂了。这时,别的同学故意发红包做实验。她居然连续每次都是“最佳”。

这个故事看似神奇,其实有其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而以现代心理学也完全可以理解。

在这里我用的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原理。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中做了一项实验。被试者是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班主任。每个年级3个班,共18个班级,18名班主任。他们对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一项IQ测验(一般能力测验,简称TOGA)。他们告诉班主任、学生所做的测验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谎称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是否会有成就作出预测。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功能。测验之后,研究者随机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对班主任宣称,实验组的学生在“哈佛应变能力测验”中成绩优秀,排在班里的前十名。而控制组的学生则成绩一般。在学年结束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了前后对比。实验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的测验成绩,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见董奇、边玉芳主编,《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05,第173-174页)

在这个实验前,罗森塔尔还对小白鼠做了实验。罗森塔尔选了两组小白鼠,要求学生训练这些小白鼠完成穿越迷宫的实验。他告诉学生:第一组小自鼠智力一般,另一组小白鼠非常聪明。实际上,这两组小白鼠的智商是一样的。结果。那些被认为比较聪明的老鼠成功地先走出迷宫!他认为,这是老鼠训练员——学生身体语言对它们的影响。(见(法国)菲利普·图塞著,李伟译《微动作心理学--行为语言学大师教你读懂身体语言》译林出版社,2015.01,第7-8页)

也就是说,罗森塔尔认为身体语言对人和动物的智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其实,对人的解释可以理解,对小白鼠这种解释略有牵强。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要揭示的是: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会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皮革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雕刻了一座美丽少女像,把全部的精力、热情、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爱上了这座雕像,并起名加拉泰亚。后来,加拉泰亚活了,与皮革马利翁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与杨柳青年画“鼓”了同理。都是满足了人们美好心愿变为现实的期盼。我认为,这也是当年杨柳青年画拥有庞大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革马利翁效应)的了解,我们看到了杨柳青年画“鼓”起来背后的心理学原理。那么,杨柳青年画“鼓”的文化背景是否只是这些呢?中国古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的呢?

前文,我们提到了道家的观念“外应”。本文,我们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外应”是什么?

我们日常生活中,“外应”现象其实很普遍,比如“说曹操,曹操就到”等。而这种外部的对应固然与主体的内心期待有关,但“曹操”的来与不来似乎与主体的身体语言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本文开头举的例子,尽管那个同学接受了我抢红包点赞的影响,但抢红包的结果是随机的,并非她的努力可以改变。从这个意义讲,罗森塔尔提出了现象,但没能够给予全面的解释。当然,即便如此,他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心理学的其他学者是如何看待这类现象的?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经提出一种现象,比如“有人偶然注意到自己公共汽车票的号码,回到家后,他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也提到了这个数字,晚上,他买了一张戏票,票的号码仍是这个数。这三个事件构成了一个偶然组合,尽管这不会常常发生,但由于组合的每一项发生的频率,这仍然处在可能的范围内”等。明眼人一看便知,他说的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应”。他还说:“在我看来,在对这种事件系列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注意不确定因素。我在别的例子中已经观察到了类似的情况,但并没能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不过,有时我们很难避免这样一种印象:有一种关于即将发生的事件的预先知识”。这中说法似乎在证明中国古人用“外应”进行预测的合理性。荣格认为,J·B·赖因的超感知觉实验为这一广泛的研究领域所奠定了可靠基础。在赖因的实验中,一些现象的概率为1:400000。这就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巧合来解释了。荣格把这类现象称为“共时性”现象。(见(瑞士)卡尔·古斯塔·荣格著,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05)

荣格认为,共时性现象体现的不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但体现了时空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是偶然的。也就是说,有一类现象,不为形式逻辑所理解,但又确实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就是同一类现象的同时(有时延迟)出现。而他们与观察者的心理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当主体的心理发生某种变化时,外部可能会出现一些对应反应。这种反应发生在罗森塔尔的教学实验中,被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来解释,在他的小白鼠实验中被用身体语言来解释。荣格则抛开了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家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认识,在佛教则是缘起性空的具体运用。甚至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一套关于“外应”(共时性现象)的应用口诀。杨柳青年画中最多应用的就是外应音义决。

综上所述,杨柳青年画一年“鼓”一张的说法是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同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也是可以一窥其奥秘的。其实,不论杨柳青年画“鼓”是基于某种形象的作用(如所谓身体语言)或者是“共时性”的效应,只要对年画张贴者起到了祈福纳祥的好的作用就可以了。邓小平说的好,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而对于杨柳青年画业者来说,应该好好对“外应”进行研究,让杨柳青年画再次“鼓”起来,既做大年画的市场,又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得以真正的传承并发扬光大。

连生贵子:

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百事如意:

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福善吉庆:

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福善吉庆:

再谈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年画资料

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2017年3月31日,美国《新世界时报》副刊头条发表地天王原创文章《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地天王(原创) 春节贴年画是中国传统风俗。各地年画风格不同,有四大...
西青电视台《年画味道》 年画资料

西青电视台《年画味道》

西青电视台从今年1月起推出一档全新栏目《年画味道》。节目制作组邀请年画传承人、民俗专家等讲述年画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画法技艺等,和您共同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年画资料

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2017年3月31日,美国《新世界时报》副刊头条发表地天王原创文章《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杨柳青年画是怎么“鼓”起来的? 地天王(原创) 春节贴年画是中国传统风俗。各地年画风格不同,有四大...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