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谈到了“有些学者认为电影电视新的娱乐方式替代了年画的审美需求,而驱邪纳福的心理需求则被廉价印刷品取代。”本文来谈谈柳青对这个观点的个人理解。
被替代?被谁替代?为什么被替代?
思考为什么贴福字贴吊钱依然流传甚广与年画来对比来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从“贴福字贴吊钱依然流传甚广”可以看出人们纳福求财的需求还是依然存在且持续旺盛的。(这个看似靠谱的结论其实也经不起推敲,瞎想之传承篇下会讨论这个)
目前的市场情况:廉价的福字、对联印刷品花样百出。不仅把年画挤出了市场,也把手写对联挤出了市场。加上如今的门相当比例的不再适合贴门神,室外战场年画基本完败。
廉价+花样多+广泛的适用性,印刷品完胜
室内战场:按道理,在工艺、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只充当现代印刷品的一类题材——传统年画,这总能占有一席之地吧,但事实确实,很少能在市场见到这类题材年货。别说题材了,就连载体都快消失了。在室内战场,画这个类别都已经势微。十字绣、水晶照(婚纱照、个人艺术照、孩子艺术照)、艺术墙纸(含喷涂)、 等等各类“美的产品”共同分食这个市场。目前看仅有大尺幅的国画(山水和各式各样的花开富贵)还能占有那么一点点市场份额。
这些东东的优势在哪呢?他们除了解决了审美需求外,还都附带解决的其他需求。更简单的说他们都属于增值产品,是在解决其他主需求时顺便就解决的审美装饰需求。
十字绣:解闷+审美装饰;
水晶照:各种纪念需求+审美装饰(影楼一般拿这个当赠品)+ 认同需求(拿给别人看,赢得赞美)
艺术墙纸:解决整体墙面处理需求≈审美装饰(他有时间优势)
捆绑销售+一专多能+先入为主,市场被严重分食
看似这年画真的没啥出路了(杨柳青年画在劫难逃)
现在,年画的传承者们在为拓展年画的附加功能做着不懈的努力,年画也有了或者挂靠上了其他功能。
旅游纪念+审美;高档礼品+审美;等
现在,至少杨柳青年画这个产品还算是活了下来,虽然从业人员规模无法和兴盛时期相对比,但是毕竟还是活了下来。
平心而论,杨柳青年画真是幸运儿,因为所在地成了还算有点知名度的旅游地点,杨柳青这个地方大力搞旅游产业,这带活了杨柳青年画。其他年画产地能否这样幸运就不好说了。
其实年画传承发展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一直没有提及就是文化传承问题。不是年画的传承,而是年画内文化的传承。下篇将围绕此话题进行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