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瞎想传承篇下-文化传承篇。前面用了两篇想了想年画传承问题,从需求替代上大体了解了一下年画的现状。在产品替代层面看,年画(包括杨柳青)确实受到了各类产品的冲击。本文从文化层面再来看看杨柳青年画的传承问题。
必然和偶然
很多产品的兴衰是必然的,但也有些产品,他的兴盛与没落却是偶然的。这个很有意思的,柳青个人觉得:年画的没落,更主导的原因并不是上一篇说的产品竞争替代这类必然原因导致的,而是一些更偶然原因导致的。这个导致年画迅速衰落的致命原因就是——年画文化的断代问题。
附1:如何理解必——然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技术只要成熟了,就必然会发生。
附2:如何理解偶然——三鹿奶粉事件导致的国产婴儿奶全面败退,害的有些良心企业也受牵连。还比如福岛核电站的事对核能产业的影响。
柳青觉得必然之事大多是“天为”——“生命进化”所催动的,而偶然事件则大多是“人为”之事。国产奶粉就必然干不过洋奶粉么?人为也。
年画文化的断代是怎么回事?
从百度百科里摘了两段,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9212.htm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木版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
“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年画也随即搁置发展,直至解放杨柳青年画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
寥寥数笔写尽沧桑……
总之就是有那个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年画生产基本上是木有的,贴年画的习俗随之被淡忘的。或者说有那么一段时间,贴年画的群众数量急剧萎缩,年画的需求量和产量均锐减,从业人员纷纷改行。这就是所谓的年画文化断代。
有些文化习俗一但丢失,再拾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举例:拱手礼与作揖礼,还有那些“之乎者也等”曾经时髦过的东东。
没有了深厚的群众文化沃土滋养,年画必然从大众市场走向小众市场,他的衰落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年画文化断代原因是不是真如上文所写的那样,柳青没读过多少书,实在无力考证。即使考证,也无法返回去重来,所以也无意考证。不过柳青看过很多的电影、电视剧。后面贴些剧照(至于那些编剧、道具们是不是考证过柳青只能希望是真的了),有兴趣的看官们自己研究吧……
小众市场的年画文化传承现状
既然贴年画的习俗基本消失,那么年画(至少是杨柳青年画)靠什么获得的重生呢?
那就是年画传承中篇中提到的改做小众市场。在杨柳青,一部分靠政府扶植(推一把),一部分靠地利(借旅游拉动销量)。现状就是至少是有那么一部分杨柳青年画从业者活了下来,活的还算相当滋润。
柳青个人来看目前杨柳青年画传承还是以传为主,基本上谈不上承(说创新发展可能更好)。即便是传,传的也多限于题材、技法等等。文化传播少之又少,除了一些介绍性质的电视宣传片和书籍,少有其他。
现在的杨柳青年画商号多是以“百年历史”“正宗”“传统技法”为卖点进行销售,而消费者购买也不是因为最原始的那种文化心理诉求,而是选有代表性的作为纪念和礼品。这种“供求”追求的都是传统、老样式。这层某种层面阻碍了创新发展,新创作的题材得不到有效的认可和市场回报,这就等于阻碍了新年画文化的注入。目前,除了受到政策扶持的那种大型年画生产商还在坚持进行一定年画创作,题材创新基本停滞,文化创新举步维艰。
这就是文化传承的现状。突破之路在哪里?还有待高人们去闯一闯
附图:1,《大地情深》剧照三张
附图2:《渴望》剧照2张
附图3:电视剧小麦进城剧照2张
小结:文化这东东要靠脑袋想的,能引领潮流的才是胜利者。
思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听不懂京剧?样板戏有没有把传统京剧给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