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杨柳青古玩城的赶集活动开始了,柳青也去转了转,感觉真的很不错,至少人还是很多的。传统地摊加上带来了更多人流,旁边的商铺当然也从中获益不少。听说要把“天津的沈阳道古物市场”整个搬过来,那对于拉动杨柳青本镇经济可以增色不少,要是早日通了地铁,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闲逛中柳青发现个有趣的事,除了一个卖杨柳青剪纸老太太的地摊儿上有几张小年画(目测30cm*35cm)外,就没看见有地摊上卖杨柳青年画的。即使是春节前吊钱对联慢地都是的时候也没见过地摊上卖杨柳青年画的——印刷的山水画还是很多地摊在卖的。
看来本地的杨柳青年画要么已经是坐商的天下了,坐商背后就是房地产商;要么就真的已高端艺术品定位了。这么把自己高高挂起,是不是有点儿失去了民间手工艺品的味道了。……
杨柳青年画为什么少有地摊儿在卖呢?
上面那些只是柳青消极心理的一些猜想而已。客观上看杨柳青年画少有地摊的原因大致有二
1、陈列展示成本太高,地摊上年画容易破损和褪色,纸质手绘作品的通病。年画这玩意经不起风吹日晒。
2、成本导致价格区间偏高,地摊要有廉价商品带着高价的卖。价格50元以下的才适合地摊儿销售。由于现在年画成本问题,几十块钱的杨柳青年画比较少了,即使有也是尺幅很小且没有包装的,比如册页啥的。没有包装盒很不便于携带,这就更减少了销量。
柳青最想知道的是古时候,年画怎么卖的呢。地摊销量高,还是基本靠店铺销售。至今没找到资料,这也是一种悲哀……。从残存的只言片语中,柳青推测,古时候年画也是店铺销售为主。各地经销商从年画产地的商号批发进货,然后在自己的店铺中销售。这是产地一级的商号的主流销售方式,当然还有自己在各地开分号的,具体销售终端那一级,还是不太清楚。那时的年画是否有地摊销售,如现在的吊钱福字制品那样……还有待查证。
回到那位引起我思考的卖剪纸的老太太,她的剪纸做的真是不错,但是年画水平就差些了,术业有专攻,这说明年画不是随随便便是个人就画的好的,是门手艺。
后记:柳青还真找到一些关于年画终端销售的文章,特别是关于地摊行商卖年画的,感兴趣朋友可以看 行商如何卖年画